(通讯员:金家名 夏通,审核:佘同辉 程梦琳)4月27日上午,医学部在医药楼3栋220录播教室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简称“医创赛”)校赛选拔赛。本届赛事由医学部主办、基础医学院承办,设置2大分赛场、6大赛道,吸引全校42支创新学生团队同台竞技。开幕式由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佘同辉主持,200余名师生参加开幕式。
佘同辉致开幕辞,他指出“医创赛”前身为“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是我国基础医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学生学科竞赛之一,2023年起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医创赛”通过“以赛促创”模式,已成为培育实战型医学人才的国家级赛教平台。期待青年学子以问题为导向,在临床需求的转化研究与多学科融合中展现创新锐气。

随后,晏彪老师介绍今年校赛参赛队伍基本情况及答辩要求,并详细讲解了比赛规则与评分标准,强调“真创新、重交叉、有价值”的评审导向,为参赛团队明确方向。
开场环节结束后,答辩分两个分会场同步进行。第一分赛场聚焦基础临床赛道,涵盖肿瘤学、检验医学呼吸、循环、血液系统等传统医学领域的创新项目;第二赛场设置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药、交叉学科及国际五大特色赛道,突出学科融合与国际视野。分赛场设置既体现专业深度,又彰显创新广度,为不同领域团队提供精准展示平台。
赛事亮点纷呈的4小时答辩中,各团队通过PPT演示、数据分析等形式,全方位呈现立项依据、项目内容、技术路线、学术结果及临床价值。评委从创新性、可行性、应用前景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分,并针对技术细节等提出专业建议。基础临床赛道的项目聚焦临床实际需求,以技术突破为核心;多元赛道则彰显跨学科融合特色,国际赛道团队更以全英文答辩展现全球化视野。选手们沉着应答,评委提问犀利精准,思维碰撞间迸发创新火花。



经过PPT汇报展示、评委提问等评审环节,本届医创赛校赛最终评选出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4项;获二等奖及以上团队确定晋级复赛,将代表学校角逐中南区(省赛)及全国竞赛。
基础医学院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竞赛搭建实践平台,推动医学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型,作为“学在湖科”的重要实践。参赛团队以技术为刃、以问题为导向,在基础临床与交叉学科领域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开放的创新思维。参赛项目亮点突出,也彰显了医学创新教育的实践成色,正如获奖团队代表所言:“赛场不仅考验技术深度,更启发我们建立‘问题发现-实验验证-价值传递’的创新思维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