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许欣玮 审稿:佘同辉)4月13日,医学楼三栋220录播室迎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科普大讲堂,主题定为“甜蜜的负担”。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深入浅出的科学讲解,增强学生对糖类化合物的理解,并促进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科学知识推动社会文明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糖类,作为生物化学中的基础能量物质,既是细胞代谢的关键燃料,也是构成多种生物大分子的单元。然而,在现代社会,高糖饮食已成为公共健康的一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本次科普大讲堂特别聚焦于糖,旨在通过专业的讲解和实验分析,引导公众探索糖的奥秘,倡导健康生活。
讲座由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的博士苏延停主讲。苏博士首先从生物化学的角度介绍了糖类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他指出,糖类是含有多个羟基的醛或酮类化合物,根据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等。这些糖类不仅是细胞能量供应的主要来源,还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和结构构建。
苏博士进一步阐述了过量摄入糖分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包括能量过剩、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癌症问题。他强调,为了维护健康,必须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并推荐公众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蔬菜和水果,同时建议定期进行适量运动以促进糖分的合理代谢。
在科普环节中,苏博士提供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不仅阐释了糖与健康的密切联系,还结合思政教育理念,讨论了科学饮食对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影响。他提出,健康饮食是国民文明素养的体现,通过推广科学饮食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促进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提问,表现出对糖的生物化学及其健康影响的浓厚兴趣。苏博士耐心解答,确保每位听众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在总结性发言中,标本馆馆长廖老师深刻阐述了科学普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组织开展科普讲堂活动目的就是通过优秀的老师引领,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能培育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科普的推广与实施,我们想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够培养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科普大讲堂不仅增进了公众对糖类化合物的科学认识,也强化了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意识。它提醒我们,关注日常饮食中的糖摄入量,合理搭配饮食结构,保持适度运动,是维护个人健康的关键。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科普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续投入和努力,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期待第二期的科普活动,届时将聚焦于免疫系统,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生命科学的奥秘,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通过持续举办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我们相信可以营造一个更加科学、健康的社会环境,为公众带来实质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