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吴攀峰,审核:廖文莉 佘同辉)为深化跨学科融合教育,赋能医学可视化人才培养,3月11日上午,艺术学院2023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20余名师生走进校生命科学标本陈列馆,开展《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以“医学可视化大赛”创作筹备为契机,通过沉浸式医学认知与艺术创作思维的碰撞,探索“医学+艺术”协同育人新路径。

(活动前艺术学院师生在陈列馆前合影留念)
学科跨界:以科学之真塑艺术之美
上午10时,活动在陈列馆主厅正式启动。陈列馆资深讲解员潘丹老师以“从标本到视觉:医学可视化的历史与未来”为题,系统阐述了陈列馆自60年代建馆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围绕医学标本在解剖教学、疾病科普及艺术创作中的多维价值展开讲解。她强调:“医学可视化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科学与美学的对话——它需要艺术家用画笔传递严谨的医学真相。”
随后,学生们分组进入人体解剖、病理标本及生物多样性展区自由观摩。陈列馆专业教师吴攀峰、梅燕以“艺术家的医学第一课”为主线,针对骨骼系统、器官结构等核心展品进行深度解读。“胸锁乳突肌的走向决定颈部动态线条”“心脏瓣膜的开合可转化为视觉节奏感”——教师们从艺术创作视角拆解医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将解剖逻辑转化为设计语言。

(潘丹老师为艺术学院师生讲解陈列馆的历史沿革及医学可视化的重要性)
双向赋能:构建医学艺术创作共同体
在交流研讨环节,生命科学标本陈列馆王柏军老师与艺术学院课程负责人李晓帆、余杰等教师就“医学可视化大赛”备赛方向展开探讨。双方一致认为,医学可视化作品需兼具科学精准性、美学感染力与公众传播力,未来将依托陈列馆资源共建“医学艺术工作坊”,开发跨学科课程模块。
“触摸真实标本让我对人体结构比例有了全新认知!”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张同学表示,“过去我们依赖网络图像创作,今天在标本前写生时,连静脉瓣膜的纹理都能成为设计灵感来源。”活动现场,许多学生已打开速写本,将解剖细节转化为创意草图。

(王柏军老师与艺术学院老师探讨医学可视化)
科技赋能:VR解锁人体奥秘的“艺术之眼”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移步标本馆数字活动室,佩戴VR设备进入“虚拟人体探秘之旅”。通过高精度3D建模技术,心脏的搏动、神经网络的延展、骨骼肌的协同运动等微观动态过程以艺术化形式全景呈现。“肺泡像一片片荷叶在呼吸间舒展”“神经元突触的连接仿佛星光闪烁”——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医学知识瞬间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
“VR技术打破了传统解剖教学的维度限制,让艺术生能“走进”器官内部观察结构层次,这对创作极具启发。”课程负责人李晓帆在体验后表示。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王同学则兴奋地分享:“在虚拟空间中,我甚至能‘拆解’一块腕骨的多角度形态,这为我的三维设计作品提供了精准参考。”

(艺术学院师生通过VR沉浸式学习人体构造)
据悉,生命科学标本陈列馆将持续向艺术学院师生开放科研级标本资源,并为优秀参赛作品提供医学审核支持。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校“医艺融合”育人模式迈出实质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