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谢慧 杜明珠,审核:廖文莉 佘同辉 程梦琳)8月,咸宁市科协联合湖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标本陈列馆,在香城、银泉两社区开展沉浸式科普活动,60余名青少年参与,将高校珍稀标本资源转化为科普力量,播撒生命科学种子。


【香城社区:“小小讲解员”成长记】
8月26日,30余名孩子分两批参与科普活动。首环节以趣味比喻科普基孔肯雅热预防,将病毒比作“微型轰炸机”、积水比作“空军基地”,让孩子快速掌握“清积水、防蚊虫”要点。CPR急救课变身“溺水救援”小剧场,孩子4人一组实操模拟人,在节拍声中学会急救技能。标本长廊里,3周大胚胎、透明如水晶的标本吸引孩子目光;VR体验让他们“走进”人体,体验“消化”“血管”之旅。活动设答题集章机制,孩子凭印章兑换“小小科学家”徽章,家长用镜头记录孩子的骄傲瞬间。




【银泉社区:“科学零距离”探秘行】
8月28日,银泉社区30多名孩子接力参与科普活动,志愿者用“心脏是快递总站、血液是快递员、氧气是包裹”的比喻,讲解“肺循环”知识,“别让快递员罢工”的调侃引发欢笑。活动分两队:一队在标本馆观察畸形胎儿、断层解剖切片,志愿者称标本是“生命未解之谜的信”,唤起孩子敬畏;另一队戴VR“潜入”肺泡,感受氧气穿透血管壁的过程。体验后,孩子们簇拥着志愿者,抛出一连串好奇:“如何让标本永不凋零?”“畸形胎儿的命运能否改写?”志愿者轻轻地拿起肺组织标本,回答:“科学不怕提问,怕的是缺乏好奇和探索的心。”




“原来科学可以这么好玩”,参与活动的孩子由衷感慨。为延续科普力量,咸宁市科协金星同志明确提议,以项目化运作推动“周末科学吧”落地,打破科普资源流动壁垒,促进优质科普内容常态化触达社区青少年;湖北科技学院标本馆馆长廖文莉也郑重表示,将进一步打破高校资源“象牙塔”限制,让标本馆真正成为 “传递知识的使者”,把专业科学资源转化为普惠性科普力量。
此次活动实现了稀缺标本变“公共福利”,让孩子就近接触生命奥秘;“知识灌输”变“主动探索”,借VR、剧场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感;“单点活动”变“长效机制”,市科协、社区与高校三方约定,秋季学期将开设“周末科学吧”,持续为青少年输送科普营养。暑期活动虽然落幕,但孩子对生命与科学的向往,才刚刚起步。